并发症及处理:
出血:
前列腺穿刺术后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血尿、血便、前列腺局部血肿及远期血精等。前列腺穿刺术后出血量一般较少,无需特别处理。对于少数合并痔疮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引起较严重的血便或血尿,应引起重视。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术后常规用手指压迫穿刺点并填塞纱布压迫止血,可减少穿刺术后出血的发生。穿刺术后出现轻度血尿和血便,嘱患者多饮水即可,血尿、血便一般在穿刺次日消失。血尿严重者可留置导尿管或三腔尿管持续膀胱冲洗,酌情应用止血药物。
感染:
前列腺穿刺术后感染是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1%-7.0% 。前列腺穿刺术后感染表现为生殖系及全身感染,前者包括前列腺炎、精囊炎和附睾炎等,全身感染表现为发热等。穿刺术后当天可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次日多可恢复正常。
经直肠前列腺穿刺后常规给予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极少数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者,穿刺后可能出现严重感染,应适时调整或选择敏感抗生素。
尿潴留:
前列腺穿刺术后约有6%-25%的患者会发生急性尿潴留,有明显排尿困难或大体积前列腺合并严重下尿路症状的患者更易发生。一旦发生,留置尿管并口服α受体阻滞剂即可缓解症状。
迷走神经反射:
前列腺穿刺可能会导致患者过度紧张和不适,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约1.4%-5.3%。主要表现为头晕、出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恶心呕吐、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当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时,应立刻停止操作,并将患者调整为头低脚高位,适时给予静脉补液,多可缓解症状。穿刺前给予局麻镇痛可有效预防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前列腺穿刺结果预测:
01年龄:从50岁开始至80岁,随着年龄段的增长,穿刺阳性率逐渐提高。
02PSA:PSA与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PSA升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显著增加。另外PSA水平与肿瘤的分期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03PSAD:PSAD=血清PSA值/前列腺体积。PSAD有助于鉴别增生与早期前列腺癌,而与PSA相关指标相结合,有利于前列腺癌的检出和诊断。
04前列腺体积(PV):前列腺体积越小,穿刺阳性率也就越高。前列腺体积与前列腺穿刺阳性率呈负相关,前列腺体积<30ml,穿刺阳性率为39.1%;30-50ml,阳性率为21.7%;>50ml,阳性率为9.3%。
05直肠指检:直肠指检是筛选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方法,直肠指检结果与前列腺癌诊断率及病理分级有相关性,但仅在部分PSA水平患者中影响肿瘤检出率。
06PCA3:PCA3作为前列腺癌的一种特异性基因,在诊断前列腺癌以及进一步识别高危前列腺癌方面,有着较好的预测性能。在接受重复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可疑患者中,尿PCA3评分在预测活检结果方面优于血清PSA测定。PCA3在诊断前列腺癌过程中对预测前列腺活检结果有较高的诊断效率,但有一定漏诊率,不适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不能单独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07前列腺健康指数(PHI):PHI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以及检测,能够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前列腺组织活检。在前列腺癌监测方面,PHI优于fPSA和tPSA,改善了对高危和具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的预测,对于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08mpMRI:mpMRI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前列腺癌的最佳影像学技术,灵敏度为85%-90% ,特异度为88%-100%。mpMRI技术的进步可以在诊断前列腺癌的基础上对可疑病灶进行精确的定位,为可疑病灶提供靶向穿刺。
09评估量表:基于“欧洲前列腺癌随机筛查研究”人群的前列腺癌风险计算器(ERSPC-RC)被用于预测前列腺穿刺结果,但尚未得到多中心验证的适合中国人的量表。
前列腺穿刺结果与前列腺癌的局灶治疗:
前列腺癌局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护神经血管束、括约肌、尿道等结构的前提下,利用微创的方式选择性地消减肿瘤。局灶治疗在前列腺穿刺发现的单灶性或单侧小体积前列腺肿瘤(肿瘤占前列腺体积5%-10%)患者中较为有效,通常通过穿刺结果结合mpMRI等手段评估筛选适合的患者,治疗能起到短期控制肿瘤进展,且具有不良反应小的优点。前列腺癌局灶治疗适应证:患者预期寿命≥10年;Gleason评分≤3+4。但是,由于缺乏局灶治疗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或外照射治疗(EBRT)等根治性治疗手段的中长期肿瘤学结果比较数据,以及治疗后较高的肿瘤复发率等原因,局灶治疗仍不能确切地作为主动监测或根治性治疗的替代方案,因此不建议将局灶治疗作为标准治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