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流动力学:是指通过对作用力、流量和容积三方面因素的研究,观察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运动情况。
2.血流动力学常用指标有BP、MAP、CVP、HR、PAWP。
3.平均动脉压(MAP):心脏的舒张期时程长于收缩期,故更靠近于舒张压,为舒张压加1/3脉压差,70~105mmHg。
4.肺动脉楔压(PAWP):也称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等于肺静脉压即左房压,正常值为6~15mmHg。
5.血清尿素氮(BUN):正常值为:2.5~7.1mmol/L,肾衰代偿期<9mmol/L,肾衰失代偿期>9mmol/L,肾衰竭期>20mmol/L。
6.血清肌酐:正常值:男为53~106umol/L,女为44~97umol/L;
7.肾功能贮备能力下降:血清肌酐正常,50%~80%NGFR(正常肾小球滤过率)。
8.氮质血症期:正常值450µg/L,25%~50%NGFR;肾衰竭期:450~707µg/L,10%~25%NGFR;尿毒症期>707µg/L,<10%NGFR。
9.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正常值为80~120ml/min;
10.轻度肾功能不全为51~70ml/min,50%~80%NGFR;
11.中度肾功能不全为CCr31~50ml/min,25~50%NGFR;
12.重度肾功能不全为CCr20~30ml/min,10~25%NGFR;
13.尿毒症期CCr<5~10ml/min,<10%NGFR。
14.血压控制的目标值:普通高血压<140/90mmHg;并糖尿病<130/80mmHg,当尿蛋白>1g/d时,血压应<125/75mmHg。
15.并慢性肾脏疾病(包糖尿病肾病)<130/80mmHg。当尿蛋白>1g/d时,血压应<125/75mmHg,但平均动脉压必须控制达92mmHg。
16.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150mmHg,舒张压<90mmHg,但不低于65~70mmHg。
17.高血压危象血压的目标值:高血压脑病降至160-180mmHg /100-110mmHg,给药1h内舒张压降低20%~25%,但不能>50%。
18.急性左心衰:积极降压,血压降至<140/90mmHg;主动脉夹层:积极降压,“越低越好”,收缩压降至<110-120mmHg;
19.恶性高血压:将血压降至160/100mmHg;子痫:使舒张压降至90~100mmHg;嗜铬细胞瘤:血压降至<140/90mmHg。
20.脑梗死血压目标值:DBP降至100~110mmHg(或<120mmHg)。除血压>200/130mmHg外,一般不积极降压,24h内血压下降<25%。
21.脑出血:不低于160/100mmHg,在6~12h内降压幅度<25%。蛛网膜下腔出血:SBP在131~158mmHg范围。
22.血糖控制的目标值:理想:空腹血糖4.4~6.1mmol/L,非空腹血糖4.4~8.0mmol/L,GHbA1c<6.5%。
23.血糖控制的目标值:尚可:空腹血糖≤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GHbA1c6.5%~7.5%;
24.血糖控制的目标值:差:空腹血糖>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GHbA1c>7.5%。(此数据来自第7版《内科学》)
25.血清TG的理想水平是<1.70mmol/L(150mg/dl),HDL-C的理想水平为≥1.04mmol/L(40mg/dl)。(此数据来自第7版《内科学》)
26.瞳孔正常3~4mm,瞳孔散大>5(或5.5)mm,瞳孔缩小<2(或2.5)mm。
27.正常值:脉压差30~40mmHg,低血压<90/60mmHg,平均动脉压80~100mmHg,
28.正常值:双上肢血压差5~10mmHg,上下肢血压差20~40mmHg,
29.正常值:中心静脉压5~12cmH2O,注释1cmH2O=0.098kPa≈mmHg。
30.正常值:肺动脉压10~19mmHg。肺动脉楔压12~18mmHg,
31.正常值:心输出量5L(4.5~6L),成年人体表面积1.6~1.7m2,心脏指数3.0~3.5L/(min.m2)。
32.正常值:心率60~100次/分,每搏输出量70ml(60~80ml),
33.正常人每日需水量:成人:30~45ml/kg,10~14岁:50~80ml/kg,7~9岁:70~100ml/kg。
34.正常人每日需水量:4~6岁:90~110ml/kg,1~3岁:100~140ml/kg,1周~1岁:120~160ml/kg。
35.成人体液含量分布(占体重%):体液总量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间液15%,血浆5%。
36.正常人每日水的入量:饮料(水、汤等)1200ml,食物所含水1000ml,生物氧化产生的水300ml,共计2500ml。
37.正常人每日水的出量:肾排水1500ml(1000-2000ml),皮肤蒸发500ml,肺呼出350ml,粪便排水150ml,共计2500ml。
38.尿量:正常1000-2000ml/d(25-50ml/h),多尿>2500ml/d,少尿<400ml/d或<17ml/h,无尿<100ml/d或12h无尿。
39.排尿次数:正常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夜尿<750ml。
40.体液含量分布(占体重%):成人:体液总量60%,其中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间液15%,血浆5%。
41.体液含量分布(占体重%):儿童:体液总量65%,其中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5%,组织间液20%,血浆5%。
42.体液含量分布(占体重%):婴儿:体液总量70%,其中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30%,组织间液25%,血浆5%。
43.体液含量分布(占体重%):足月新生儿:体液总量80%,其中细胞内液35%,细胞外液45%,组织间液40%,血浆5%。
44.成人常用导管插入的长度(cm):鼻饲法(胃管)45-55cm,洗胃法(胃管)45-55cm(发际到剑突的长度),胃肠减压(胃管)50-75cm,
45.成人常用导管插入的长度(cm):灌肠法(肛管)10-15cm,排气法(肛管)15-18cm,导尿(尿管)女4-6cm男15-20cm,
46.成人常用导管插入的长度(cm):中心静脉置管12-15cm(锁骨下静脉)。
47.儿童常用导管插入的长度(cm):鼻饲法(胃管)14-18cm,洗胃法(胃管)18-24cm,灌肠法(肛管)6-12,排气法(肛管)8-15cm,
48.儿童常用导管插入的长度(cm):导尿(尿管)女3-5cm男8-15cm,中心静脉置管5-10cm。
49.成人和儿童食管电极导管插入30-40cm或(身高(cm)+200)/10cm,食管电极:极距3cm,极宽5mm,75%酒精浸泡30分钟,NS清洗。
50.常用导管留置参考时间:胃管1-4周,尿管5-7天,外周静脉留置针3天,中心静脉置管5天。
51.缺钾的分度:重度:血清钾≤2.5mmol/L,补KCl的量0.3-0.4mg/kg,12-18g/d。
52.缺钾的分度:中度:血清钾2.5-3.0mmol/L,补KCl的量0.2-0.3g/kg,8-12g/d。
53.缺钾的分度:轻度:血清钾3.0-3.5mmol/L,补KCl的量0.1-0.2g/kg,6-8g/d。补钾总量的1/2-2/3在24h内静脉滴入,一天最多补15g。
54.发热分度:推荐标准(腋温):低热不超过38℃的发热,中度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以上的发热。
55.发热分度:《诊断学》标准(腋温):低热37.4-38.0℃,中度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以上。
56.积液(气)量的分度:腹水:小量<200ml,中量500-1000ml,大量>1000ml。
57.积液(气)量的分度:胸水:小量300-500ml,中量500-1500ml,大量>1500ml。
58.积液(气)量的分度:咯血量:小量<100ml,中量100-500ml,大量>500ml或100-500/次。
59.积液(气)量的分度:心包积液:小量50-100ml,中量250ml,大量>300ml。
60.体重指数: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
61.体重指数:正常18.5~24.9,肥胖前期25.0~29.9,Ⅰ度肥胖30.0~34.9,Ⅱ度肥胖35.0~39.9,Ⅲ度肥胖≥40,
62.失血性休克的分度(占总血容量百分比):失血量,轻度20%或800ml,中度20%~40%或800~1600ml,重度>40%或>1500ml。
63.估算氧浓度:氧浓度(%)=21%+4×氧流量。注:低浓度给氧指给氧浓度为28%~30%,呼吸衰竭者吸氧浓度应<35%
64.补碱量计算:5%碳酸氢钠(ml)=[正常BE(取3mmol/L)-实际BE]×体重(kg)×0.4。(摘自第二版《内科查房手册》
65.【心血管内科】心力衰竭加重最常的诱因是感染。
66.最适宜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是伴有快速心房颤动的重度收缩性心力衰竭。
67.单纯慢性左心衰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
68.左心衰竭呼吸困难最严重的形式是心源性哮喘进一步发展所致的急性肺水肿。
69.诊断肺水肿最有特征意义的依据是严重呼吸困难伴咯粉红色泡沫样痰。治疗心力衰竭时硝普钠的最大用量是10μg/(kg·min)。
70.右心衰竭最常见的症状是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右心衰竭最主要的体征是颈静脉征,其中肝颈静脉征阳性意义最大。
71.心力衰竭并发心房扑动时首选:快速洋地黄制剂。治疗洋地黄中毒所致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是苯妥英钠和钾盐。
72.地高辛的半衰期为33小时,每日治疗量给药,约需要9天(33h×5)达到稳态。
73.强心苷心脏毒性的机制是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
74.地高辛治疗房颤的主要作用是减慢房室传导。洋地黄中毒伴缓慢性心律失常宜选用阿托品。
75.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病因是洋地黄中毒。
76.由于洋地黄过量,经常合并房室交界区文氏传导阻滞,使心室律变得不规则。
77.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的窦性心律失常是窦性心动过速。
78.窦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00~150bpm。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50~250bpm。心房扑动,心房率250~300bpm。
79.心房颤动,心房率(f波)350~600bpm,心室率100~160bpm。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00~250bpm。
80.心室扑动,心室率150~300bpm(多在200bpm以上)。心室颤动,无法辨认QRS波群。
81.快速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折返。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技术是心电图。
82.最常见的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类型是通过慢路径下传,快径路逆传。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室性期前收缩。
83.室性心动过速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是冠心病。治疗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最有效的措施是置入心脏起搏器。
84.鉴别室速和阵发性室上速最有力的证据是心室夺获与房室分离。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原因是洋地黄中毒。
85.尖端扭转型室速禁用:普罗帕酮(ⅠA类和Ⅲ类药物)。
86.尖端扭转型室速首先可给予:静脉注射镁盐(硫酸镁2g+NS40ml iv后8mg/min ivgtt)。
87.尖端扭转型室速使用心房或心室起搏器前首先试用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利多卡因、美西律、苯妥英钠等常无效。
88.持续性房颤是难以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房颤发作:持续24h(或48h)以上。慢性房颤是指房颤病史大于3个月。
89.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INR)应控制在2.0~3.0mg。心律失常一般应进行血钾测定。
90.预激综合征并发房扑或房颤伴有晕厥或低血压时,应立即电复律。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室速)禁用电复律。
91.急性心梗,快速房颤,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应电复律治疗。三度房室传导阻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最佳治疗是心室起搏。
92.心源性休克最好的治疗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室颤的最好治疗是电除颤。电复律治疗时再次出现室颤,首选治疗为再次电除颤。
93.首选药:阵发性室上速是ATP、维拉帕米。阵发性室上速并变异性心绞痛首选是维拉帕米。
94.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是利多卡因。
95.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判断心跳停止最可靠的依据是大动脉搏动消失。
96.判断大动脉搏动消失的时间为10s内。判断心肺复苏中心脏按压是否有效最主要的方法是触摸股动脉搏动。
97.复苏后治疗,保证一切复苏措施奏效最重要的是确保循环功能稳定。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是脑复苏。
98.心脏骤停复苏后最易出现的是脑损伤。决定心肌微循环灌注量的主要因素是动脉舒张压。
99.心脏性猝死中最多见(80%)的是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病理表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00.高血压脑病最突出的病理生理变化是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在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
101.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脂质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危险因素是代谢综合征。
102.主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后果是形成主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是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
103.发现心悸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疼痛。
104.诊断典型劳力型心绞痛,最有特征的是休息或含硝酸甘油数分钟内疼痛消失。
105.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最多的是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急性心梗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是T波高耸。
106.急性心肌梗死,其闭塞的冠状动脉最常见的是左冠动脉前将支(最多)>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左冠状动脉主干。
107.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最早、十分敏感的是肌红蛋白。早期(<4h)特异性高的是CK-MB。出现稍迟,特异性最高的是cTnI。
108.肌红蛋白:2h升高,12h高峰,24-48h恢复。血钙蛋白I:3~4h升高,11~24h高峰,7~10d恢复。
109.CK-MB:4h升高,16~24h高峰,3~4d恢复。
110.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最常用的溶栓剂是尿激酶。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肌时间最多在12h,最好在3~6h。
111.急性心肌梗死如果并发乳头肌断裂,最大可能出现的体征是心尖区出现收缩中晚期喀喇和响亮的收缩期杂音。
112.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首选药物是β受体阻滞剂。导致急性心梗早期(24h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律失常。
113.心肌梗死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左心室前壁。最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心肌梗死是下壁心肌梗死。
114.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最早进入动脉内膜的细胞是巨噬细胞。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坏死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需要6~8周。
115.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最重要的治疗是心肌再灌注。缓解急性心梗剧烈疼痛效果最好的是吗啡。心肌梗死后24h内禁用洋地黄。
116.急性心梗合并休克时禁用:异丙肾上腺素。判断急性心梗死面积最有价值的是血清CK-MB增高的程度。
117.典型心肌缺血:V456的ST段下移。急性心肌梗死:Q波增宽+ST段弓背向上抬高,注意:前壁看V123456,下壁看Ⅱ、Ⅲ、aVF。
118.心梗定位:前壁V3、V4、V5,广泛前壁V1、V2、V3、V4、V5,下壁Ⅱ、Ⅲ、avF,
119.前侧壁Ⅰ、avL、V5、V6、V7,高侧壁Ⅰ、avL、V8。
120.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的病因是风湿热。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呼吸困难。提示主动脉关闭不全最有意义的脉搏是水冲脉。
121.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的特征性体征是信件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最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是心脏听诊。
122.二尖瓣关闭不全最常见的原因是风湿性损害。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最有诊断意义的体征是心尖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123.风湿病二尖瓣狭窄最易发生的心律失常是心房颤动。心尖区触及舒张期震颤,最可能的是二尖瓣狭窄。
124.可并发脑栓塞的风湿心脏瓣膜病最常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受累的部位是瓣膜。
125.瓣膜受累所产生的杂音主要为关闭不全的杂音。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受累的瓣膜是主动脉瓣。
126.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程度的分度,返流束面积(cm2):轻微<1,轻度1~4,中度4~8,重度>8。
127.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程度的分度,返流束面积(cm2):轻微<1,轻度1~3,中度3~6,重度>6。
128.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狭窄程度的分度,瓣口面积(cm2):轻度1.5~2.0,中度1.0~1.5,重度<1.0。
129.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瓣狭窄程度的分度,瓣口面积(cm2):轻度>1.0,中度1.0~0.75,重度<0.75。
130.主动脉瓣狭窄的瓣膜形态:轻度:瓣叶增厚,运动受限。中度:瓣叶增厚,运动减低。重度:瓣膜明显增厚且瓣叶固定不动。
131.超声心动图对三尖瓣狭窄程度的评估:瓣口面积(cm2):轻度>3.0,中度1.8~3.0,重度<1.7。
13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靴形心(左室增大,主动脉明显扩张)。主动脉瓣狭窄是心影正常或左室、左房增大。
133.二尖瓣狭窄是梨形心。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室收缩时心房反向膨出。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最常见于二尖瓣狭窄。
134.以扩张小动脉为主的扩血管药物应慎用于重度二尖瓣狭窄。第二心音固定分裂常见于房间隔缺损。
135.最可能发生晕厥的心脏瓣膜病是主动脉瓣狭窄。胸骨右缘第二肋间触及收缩震颤,最常见于主动脉瓣狭窄。
136.最可能引起左心室前负荷增加的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可出现Austin-Flint杂音。(动脉英文字母也为A)
137.(接上)由于舒张期血流由主动脉反流入左心室,将二尖瓣前叶冲起,造成相对性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138.Graham-Steell杂音:严重肺动脉高压时,可在胸骨左缘第2~4肋间闻及一高调,递减型的舒张早中期杂音,呈吹风样,
139.(接上)沿胸骨左缘向三尖瓣区传导,吸气时增强。此乃由于肺动脉及其瓣环的扩张,造成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
140.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最有助于确诊的检查是血培养。
14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葡萄球菌。
14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口腔组织创伤引发者)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草绿色链球菌。
143.引起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创伤感染的病原体:肠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引发皮肤感染的病原体:葡萄球菌。
144.心包炎中最常见的病因是结核性。在我国缩窄性心包炎最常见的病因是结核。
145.渗出性心包炎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呼吸困难。缩窄性心包炎最特异性的体征是库斯莫尔(Kussmaul)征。
146.Kussmaul征:是指缩窄的心包心室失去随周围静脉回流增多适应性扩张的能力,致使吸气时静脉压增高,颈静脉怒张更加明显。
147.诊断心包积液的金标准、最简单的方法是超声心动图。第一次心包穿刺抽液总量不宜超过200ml。
148.Beck三联症:血压下降或休克、颈静脉显著扩张、心音低顿或遥远,临床以急性心包填塞多见。
149.Ewart征:大量心包积液时,心脏向左后移位,压迫左肺,引起左肺下叶不张,在左肩胛下角区出现肺实变表现。
150.(接上)表现为背部左肩胛角下呈浊音,语颤增强和支气管呼吸音,是渗出性心包炎的体征。
151.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力衰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抗生素疗程是4~8周。
152.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心脏并发症为心力衰竭。最有助于诊断肥厚心肌病的检查是超声心动图。
153.抗休克最基本措施是补充血容量。最能反映休克预后的检测指标是动脉血乳酸盐值。
154.引起失血性休克急性失血量,最低失血量占全身血容量的20%。可以引起成人血压下降的最低失血量是1000ml。
155.纠正感染性休克病人血容量不足的最适应输液方案是以平衡盐溶液为主,配合适量血浆或全血。
156.从病理生理角度看,休克的本质是组织和细胞缺氧。判断休克已纠正,除血压正常外,尿量每小时至少应稳定在30ml。
157.成人每24小时尿量<400ml或<17ml/h为少尿,<100ml或12h无尿为无尿。
158.肱动脉收缩压下降60mmHg以下时肾小球率过滤基本停止。
159.决定休克病人补液量较可靠的依据是中心静脉压。诊断休克的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休克的根本问题是组织细胞受累。
160.心动周期中,心室充盈主要依靠心室舒张引起的低压抽吸。休克期反映器官血流灌注最简单可靠的指标是尿量。
161.肺心病患者出现室颤、心脏骤停以致突然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严重心肌缺氧。急性失血时最先出现的调节反应是交感神经兴奋。
162.诊断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最可靠的依据是下肢静脉造影。血栓闭塞性血管炎早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间歇性跛行。
163.广泛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要素是静脉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