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超声定位胎儿脊髓圆锥的临床意义
https://mp.weixin.qq.com/s/JdK36H-XGdkThpTOFd-5yw
胎儿脊柱的检查一直是产前超声诊断中的重点,典型的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产前超声不难诊断,但脊柱腰骶部小的病变由于各种原因影响而容易漏诊和误诊。如何准确诊断,减少漏诊,发现问题呢?那就要需要关注脊髓圆锥的位置,脊髓圆锥低位又会给我们的检查带来什么提示?是否有助于脊髓脊柱异常的诊断?那今天我们来看什么是脊髓圆锥。
一、解剖位置
脊髓经枕骨大孔向尾侧延伸、上接延髓。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反映了四肢的神经支配。成人脊髓圆锥位于L1—L2水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脊柱的生长快于脊髓,导致成人的脊髓终止位置高于婴儿,而相关的神经根要在椎管中走行较长的距离才能到达相对应的椎骨孔。腰池部位有神经根聚集,形成马尾,腰池处可对脑脊液重吸收。
正常孕20周以上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达到L3水平以上,晚孕期到足月出生脊髓圆锥一般高于L2水平。
脊髓圆锥就是脊髓发育起源于胚胎神经管尾部,脊髓末端逐渐变细的部分,下端通过终丝止于尾骨。
二、脊髓圆锥定位的方法
腰骶前突处定位
通过成角的腰骶关节(L5-S1间形成15~20°的夹角)来判断腰骶椎,确定 该关节处靠头侧的椎体为L5,靠尾侧的椎体为S1, 再判断L5头侧的椎体依次为 L4、L3、L2、L1。缺点 是:腰骶关节正常成角切面要在胎儿静止、脊柱曲度自然放松且脊柱朝上位于近区时采集,对于胎动频繁及体位不佳的胎儿,此切面难以获得满意的图像。
腰骶关节两线相交法判定
胸椎椎体定位——L12
首先确定 T12椎体,然后向下计数椎体,脊髓圆锥末端对应的椎体即为脊髓圆锥末端位置。
肾上极——11肋(T11)
通过胎儿肾脏的上缘对应第11肋骨来确定椎体的位置,但在肾脏发育异常或异位肾的胎儿不宜使用;
骶尾S5——向上数椎体法(笔者最喜欢使用此方法)
笔者推荐大家使用骶尾S5——向上数椎体法,骶尾部最后一个骨化中心的椎体倒数来初步定位脊髓圆锥位置,快速排除脊髓圆锥低置,其方法简便,不需要考虑胎儿脊柱腰骶段的曲度,可提高中孕期胎儿畸形筛查的工作效率。
三维超声成像模式
肾上极定位法、硬脊膜末端定位法、髂棘定位法等,均要获得满意的图像,并取到标准切面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在实际工作中花费的时间成本较大,不利于广泛应用于临床。
三、脊髓圆锥低位临床意义
胎儿时期脊髓圆锥位置异常与脊髓拴系密切相关,产前超声检查胎儿骶尾部时不应局限于对脊柱裂、脊膜脊髓膨出等疾病的诊断,同时要注意胎儿脊髓圆锥的位置,观察椎管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如椎管内脂肪瘤、椎管内囊肿等,胎儿时期由于椎管后部骨性结构骨化不全,超声很容易显示椎管内的结构,能为胎儿脊髓拴系的产前诊断提供重要价值,提高认识能减少漏诊及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