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腹裂的病例你见过吗?
https://mp.weixin.qq.com/s/PzGsbWDZi9iCtT6IBg_skw
病例回顾
患者女性, 23 岁,常规产检就诊,孕妇末次月经不详,本次超声检查之前从未按规定时间行产科超声检查。就诊时超声估测孕龄 19W5D±1W3D 。
超声所见
胎儿腹部连续性中断,于脐带根部右侧可探及 21×18mm 的外突的混合回声区,内可见肠管声像。
图 1 脐带根部右侧可探及 21×18mm 的外突的混合回声区
图 2 脐带根部右侧外突的混合回声区
后于省三甲医院行四维彩超检查诊断为:胎儿腹壁裂内脏外翻。
引产后证实。
病例讨论
一、 胚胎发育
腹壁在胚胎早期由四个中胚层皱襞形成,即头襞、尾襞、两侧襞。四个皱襞同时发展,最后在中央汇合形成脐环。
胚胎早期原始消化道(原肠)由卵黄囊发育而成,近头端的原肠为前肠,近尾端的原肠为后肠,前、后肠之间为中肠,中肠与卵黄囊之间有卵黄管相连。
卵黄管对中肠起牵拉作用,起初粗而短,随着胚体发育逐渐变细变长,闭塞呈条索状或消失。
胚胎第 6-10 周时,消化道生长速度超过腹腔及腹壁生长速度,此时中肠被挤到脐带底部,形成生理性中肠疝。
胚胎 10 周以后,腹腔生长速度增快,腹腔容积扩大,腹前壁头襞、尾襞及侧襞皮肤及肌肉迅速从背侧向中线靠拢,突出体腔外的中肠逐渐向腹腔内回复并开始中肠的旋转,在胚胎 12 周时完成正常肠管的旋转,同时腹壁在中央汇合形成脐环。
二、 定义
腹裂又称内脏外翻,指胚胎发育过程中脐旁(多见于右侧)腹壁全层的真正缺损,伴腹腔内脏(主要是肠管)脱出,完全无皮肤及腹膜覆盖,游离于羊水中。
腹裂伴其他畸形少见,较少合并染色体异常。腹裂常常伴有母血及羊水 AFP 增高。
三、 病因
胚胎发育过程中右脐静脉没有正常复原,或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腹壁多层缺损,腹腔内容物脱出,多为肠管及胃,少数为肝脏。
四、 超声表现
1. 脐带入口右侧的腹壁皮肤强回声连续性中断,一般为 2-3cm 大小,少数腹壁缺损位于脐旁左侧。
2. 腹腔内脏器官(以肠管为主)外翻至腹腔外,其表面无膜覆盖,在羊水中自由漂浮。
3. 腹腔空虚,腹围小于相应孕周。
4. 合并其他畸形不常见。
5. CDFI 可见脐带插入口正常,通常位于包块与腹壁交界处。
影响产前超声诊断的主要因素有:
胎儿位置、母体肥胖、羊水多少、腹壁缺陷大小、外翻脏器成分的多少。
五、 鉴别诊断
1. 生理性中肠疝
由于中肠袢迅速生长形成的暂时性脐疝,胚胎 10 周后肠袢返回腹腔。
2. 脐膨出
胚胎 10 周后肠袢未返回腹腔,内脏通过脐环水平膨出体外,表面有羊膜覆盖,基本固定于腹前壁,腹膜是完整的。
3. 羊膜带综合征
羊膜带切割或缠绕造成大面积的胎儿损伤,多合并其他部位的畸形,以四肢畸形多见,羊膜带牵拉引起大面积的腹壁损伤,可通过观察其他部位和结构鉴别。
4. 泄殖腔外翻
脐以下腹壁回声缺损,一般缺损较大,并于缺损处可见实性低回声包块(较多以膀胱为主),脐带插入口常位于包块的上部。
5. 肢体-体壁综合征(体蒂异常)
胎儿腹前壁可见一巨大回声杂乱的包块(内可包含胸腔、腹腔及盆腔脏器)。由于常伴羊水过少,包块与子宫壁紧贴,腹壁皮肤不易显示。脐带极短或者不显示。多合并其他部位畸形。
六、 预后
腹裂大部分为散发性,其预后总体来说是好的,主要与缺损大小有关,缺损 <1cm 时,因肠系膜血管受压,预后不良。
缺损过大者,产后手术修补困难,并发症多。
腹裂较少伴发其他畸形及染色体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