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脑干解剖图经典回顾
https://mp.weixin.qq.com/s/rpvvS_mu4OVJKKgqJgqSbg
脑干是大脑与脊髓之间的一个关键部位,位于颅腔内,紧密连接在大脑的底部。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控制呼吸、心跳、消化、血压以及与感觉和运动有关的许多基本功能。
脑干腹侧部的形态:
脑桥的腹侧部膨隆,称脑桥基底部,中线上有一浅沟,称为基底沟。基底沟容纳基底动脉。脑桥基底部向两侧逐渐缩窄,称为脑桥臂(小脑中脚),借此与小脑相连
在脑桥臂根部的腹侧面有两个三叉神经根,较粗的在下方,为感觉根,较细的在上方,为运动根。
脑桥与延髓交界处的横沟,称桥延沟,自内向外,依次为:展神经根、面神经根、中间神经根、前庭蜗神经根(展面中前)。
脑桥臂、延髓与小脑的交界处,称脑桥小脑角,前庭蜗神经即在此角入脑。在角的上方有三叉神经根,角的外侧为面神经根,内侧为展神经根,下方与舌咽、迷走神经根邻近,后方为小脑。故当脑桥小脑角病变时(如听神经瘤),除产生听力障碍、眩晕和小脑症状外,病变往往还可波及面神经根、三叉神经根、展神经根、舌咽迷走神经根,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展面前三叉舌咽迷走N)
中脑腹侧有两条粗大的隆起,称大脑脚,上端有视束环绕。内侧面有动眼N出脑。
舌下神经三角,内有舌下神经核,其外侧,相当于界沟下端的凹陷处,称为下凹,在其深方为心血管中枢的一部分。
界沟外侧的三角形区域(包括髓纹上、下方)统称为前庭区,内含前庭神经核。
在下丘的下方有很细的滑车N根出脑,环绕大脑脚向前行。
中脑背侧即中脑水管以后的部分,称为中脑顶盖。表面有4个圆丘,称四叠体,上上丘为皮质下视觉反射中枢,通过上丘臂与间脑的外侧膝状体相连。下丘为皮质下听觉反射中枢,通过下丘臂与间脑的内侧膝状体相连。
顶盖的前上方与间脑的移行区域,称顶盖前区。
两侧上丘之间的上方有属于间脑的松果体。松果体的肿瘤可向上向下压迫上丘、下丘,产生四叠体综合征。
上丘为两眼同向垂直运动的皮质下中枢。因而四叠体受压的早期症状为垂直性眼震,晚期的压迫症状表现为两眼同向垂直运动麻痹,包括向上注视麻痹、向上下注视麻痹和向下注视麻痹3种类型。
脑干背侧几乎全被小脑覆盖。
薄束、楔束的上端膨大,其中内侧的膨大部称为棒状体,内含薄束核,外侧的隆起称为楔结节,深部有楔束核,棒状体和楔结节向外上方伸展至绳状体(小脑下脚),共同构成第四脑室下部的侧壁,延髓和脊髓就通过绳状体与小脑联系。
在楔结节的前外下方有一不甚明显的纵行隆起,称为灰小结节,在其深方藏有三叉神经脊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