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问答•专家共识中关于血流测量的这段话该如何理解?
https://mp.weixin.qq.com/s/6cPsphgIFDU-Rz2Q2JOr6A
李楠医师问:老师好,最近在学习2020年12月发表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上的《腹部与四肢动脉若干常见临床问题专家共识》(下文简称《共识》)中的一段话,不甚理解,请华斌老师解惑。
原文:“②取样容积置放的位置。在彩色取样区域内,取样线放在探头最右侧(图2a)或最左侧时测量血流速度最准确,在探头非最左侧或最右侧位置(图2b)测量流速则较快,文献报道误差可达20%~30%。这是由于取样线的形成机制造成(图3)。”
华斌答:
《共识》中的这段话的表述是错误的。
绝大多数的超声设备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模块与频谱多普勒成像模块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干扰。多普勒取样容积在彩色取样框内的位置不同不会影响到测量的精度。实际上,部分产商的产品中,多普勒取样线的偏转角度能够不受彩色取样框的限制而独立偏转,这一事实也说明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模块与频谱多普勒成像模块的独立性。
《共识》图2中在彩色取样框不同位置取样测得的流速不同,不足为奇。一方面同一血管内不同位置流速本来就不完全一致,另一方面,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本身不可能每次都一致,测量误差(包括主观误差和客观误差)本身就存在,无可避免。图中两次测量颈总动脉分别PSV为106cm/s和121cm/s,其差别完全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
《共识》引用图3来解释其观点的形成机制,其实完全是误读了。图3这幅示意图是解释频谱多普勒测量精度存在的一个系统误差,与彩色多普勒取样框毫无关系。实际上,超声成像过程中的每一条声束都是有多个阵元按一定的延迟顺序发射聚焦形成的,多普勒取样线如此,彩色多普勒取样框内的每一条声束也是如此,包括辉阶成像的每一条声束也是如此。在《共识》引用图3中,所谓的θ1,θ2,θ3差别其实非常微小,可以忽略,更重要的是无论在彩色取样框的最左侧、最右侧或者中间位置取样,取样线都存在所谓的θ1,θ2,θ3角,其系统误差都是一样的。另一方面,频谱多普勒分析本来就是通过相位变化快速傅里叶转换求出的取样容积内的流速均值,角度矫正同样也是形成取样线声束的每个阵元不同发射角度(θ1~θ3)的均值,由此看来《共识》引用的图3中的原著作者其实也是在吹毛求疵。
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原则是一个在解决问题时经常被引用的节俭、经济或简洁的原则。哲学家简化后称之:“如非必要,勿增实体。”无论是《共识》本身还是《共识》引用的图3原书作者其实都有意无意地违背了奥卡姆剃刀原则,出现错误和被误读也就难免了。
复习:影像诊断中的奥卡姆剃刀原则